本篇文章4769字,讀完約12分鐘
“一戰”和“二戰”,作為全球性的戰爭,帶給人類的創傷和記憶是歷史性的,永恒難忘。由此,描述“一戰”和“二戰”的電影,都能激發人的應激反應。1970年前,全球范圍內誕生了不少有影響力的電影,但是經過時間的沉淀,德國黑白片《西線無戰事》以其深刻,獨占鰲頭,沒有任何一部戰爭電影能夠超越它。1970年后,歐洲沒有了戰爭片,美國年年反思“越南戰爭”,近50年,震撼世界的是《辛德勒的名單》,隨后是《拯救大兵瑞恩》、《鋼琴家》,都是奧斯卡獲獎大片。
《拯救大兵瑞恩》完全是“美國國情”,《鋼琴家》是“歐洲人的情懷”,《鋼琴家》的“立意”,個人不能茍同,首先就違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現代人類準則。因為是藝術家,所以在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很多人要付出很多代價,甚至是生命,用來保護你。那么,如果是工人,農民,就不值得這么做了嗎?即使獲奧斯卡獎,也僅僅是表演得好,電影立意差了很多。這50年,無疑《辛德勒的名單》以其殘酷的展示,和獨具匠心的藝術表現,鶴立雞群。
這樣,對于“一戰”和“二戰”,代表西方藝術的世界電影史的里程碑都已確立。
再講亞洲,中國對于“二戰”,基本圍繞“南京大屠殺”,日本則合拍過《硫磺島家書》,但是氣息太平凡,對于中國,結局就是總算逃出了幾個生命,保存了星火,歷史擺在那里,也只能那樣。對于日本,厭倦戰爭的情緒越來越強烈,最后戰爭真的可以結束了,總算可以回家了。算起來,都是60-70分的氣息。
真正的贊嘆,要給中國電影《無名》。
中國電影《無名》,是用來獻給亞洲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作品,是真正的杰作。
《無名》整體上不是第1眼驚艷的作品,需要細細品味?!稛o名》前面大部分,已經是一流導演的水準,但還達不到藝術大師的高度,真的,覺得也無法期待了。然而,驚艷,就來了。一段臺詞,一段場景,瞬間就把《無名》的立意拔高到了頂峰。
【你怎么能脫下軍裝,回去做農民?不,我不能同意,我不能允許。你必須穿著軍裝,這樣我才能在人群里一眼把你辨認出來,那是一個國家的罪惡標志,那是一場侵略戰爭的罪惡標志。憑什么,我只能遭受侵略?憑什么,我只能任由你宰殺、虐殺?憑什么,我只能冷靜地去旁聽法庭對你的審判,甚至,憑借一個罪惡的國家,憑借背后罪惡的交易,可能都不會有對你的審判。憑什么,勝利了,我卻不能張揚,甚至,憋悶已久的張狂?】
此刻,就是中國南宋詩人陸游的千古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謂“奇峰陡突至,天境由此闊”。中國5000年文化,中國5000年不斷、不死的精氣神,就在這段王一博的臺詞里,絕了。王一博“清冷、邪氣”的氣質,和這段臺詞是絕配,有不少人不屑地理解為“狠”,那是理解有偏差,面對“狠”,人可以反抗,會有即使短暫但也可以進行的心理準備的時間。王一博的氣質,配合光影,給人帶來的恰恰是“死亡氣息”,面對它,你整個的人估計已經陷入麻木、僵化,接受結果的時刻,也是你清醒的時刻。王一博的邪氣,是自身固有的,不靠化妝、扮丑,不靠表情變化,就只是簡單地說了幾句話,卻仿佛就是對你生命的終審,所以,又很清亮??梢哉f,王一博這段表演是絕筆。多一丁點,少一丁點,都不行,目前,哪怕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年輕男演員中,我看也難以找到這種氣質,氣質有相似的,也無法完成這么一氣呵成、流暢順滑、一貫到底、給觀眾無與倫比沖擊力的表演。王一博的嗓音也很給力,渾厚的男性低中音,略微有些沙嗓,特別符合戰爭題材的需要,如果稍微偏一點點“清脆感”,效果就大打折扣,加上原聲臺詞,完全對得住電影藝術。而程耳導演的這段臺詞,個人覺得,從“歷史,藝術”的立意來說,可列中國100年影史前幾位。
《無名》的獨特性在于,它另辟蹊徑聚焦“戰爭中的內閣”,這個面是很不容易掌控的。
戰爭電影,經過世界電影史120年的沉淀,人們認知的最經典、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德國黑白片《西線無戰事》和美國巨片《辛德勒的名單》了,其余的都作為后序列排列,同時,不管是聚焦戰場的,還是反思類的,基本視線都在社會的底層。至于多如牛毛的“諜戰片”,最多到了“中層”。對于“國家高層”,無一例外都是背景板,甚至僅僅畫外音。直接將60%以上的篇幅集中聚焦在“高層與內閣”的,《無名》是第1個。
歐洲曾有不少影片,大量拍攝希特勒的第3帝國會議場景,如紀錄片流水賬,味同嚼蠟。當然,篇幅也達不到《無名》的分量。
人類歷史所有的戰爭,完全不是千千萬萬的士兵能夠決定,也完全不是幾百幾千的軍隊中層能夠左右。不管是維持顏面,繼續戰爭,還是不在乎面子了,結束戰爭,最終的決定權都是“最高執政和內閣”。集中聚焦“高層和內閣”,在世界電影史戰爭題材上,《無名》是破天荒的第1個。
要聚焦,就要看你的本事了,要真的是“一場內閣開會”,那就是庸俗之極?!稛o名》的渡部將軍,是“區域軍隊高層”,他不是獨立的,而是直接與“內閣”掛鉤,電影最后的臺詞“要回家做農民”那可不是他能決定的,有“內閣”的允許才能夠,那是需要“交易”的,國家要付出代價。
日本731細菌部隊始作俑者石井四郎,在“東京審判”中直接逃避了,背后就是“國際的縱容”,一場赤裸裸的“國家交易”。
在《無名》的多個段落中,葉秘書、何主任都是和渡部將軍在一起吃飯,其“隱藏的背景、內涵”畫外音就是葉秘書、何主任面對的就是“日本高層,與內閣”。渡部有臺詞“假如都不知道這些年如何去掌控局面,當初發動戰爭的意義在哪里”,質問的對象直接指向“內閣高層”,而這并不是渡部將軍的私下牢騷,而是與高層有過的的當面交談。
《無名》開頭就有個“何主任策反”的場景,渡部將軍安靜地站在后面,影片已經將中國政府中層的變動與日本高層內閣不動聲色聯系在一起。
更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極其重要的細節“到戰場鍍金的日本親王死了,到中國致悼禮的也是日本親王,他代表的自然是日本天皇,而葉秘書、何主任也在場”充分說明《無名》通篇是一場“與頂層的較量”。
還有后半段,葉秘書獲得渡部將軍的信任,取得“關東軍布防圖”,這個圖,可不是渡部將軍自己就有的,顯然是日本高層拋出的誘餌,打算在戰敗后依然能培植忠心于日本的漢奸,為日本帝國的未來效力。
全世界的戰爭題材,展示“內閣和高層”的也不計其數,但是這種大制作,大題材,往往淪為“外交場面”,過于“懸浮”,遠在藝術之外了。況且,直到今天,也沒有任何一部戰爭題材電影能夠有本事60%以上的篇幅完全集中于“內閣高層的外交場面”。
用極其藝術的影像,聚焦“戰爭發動和戰爭終結的核心與策源”,是前所未有的。梁朝偉有臺詞“不管是什么派,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戰爭罪犯”,極其簡單明了地透視了“日本高層后期對于侵華戰爭發展進程中的分歧,細微的各自盤算”,幾句話間,戰爭雙方的勝利天平已經在傾斜,世界風云已經悄然變換。
日本侵華的罪行罄竹難書,無論是“南京大屠殺”,還是“731細菌部隊”,都是經過內閣的,都是“日本天皇首肯”的,都是“國家行為”。
《無名》的美學不在于“講述故事”,而是用多場景、多段落“呈現象征意義”《無名》沒有特意拖拉的鏡頭,都是來去干凈、執行利落,說明白就停止。
《西線無戰事》的華彩在于影片結束時刻的“蝴蝶”一幕,展示“戰爭的殘酷”,不妨稱之為“蝴蝶的憂傷”?!缎恋吕盏拿麊巍啡A彩在于“將被集中抓捕的人群中的小女孩、無處躲藏的糞池里的小男孩”,是“生命的悲憫”。
《無名》的絕對高潮就是“對末路將軍的審判”,那是一種釋放,不但是個人的,更是一個國家堅挺而后的釋放,一個民族衰而不亡、奮起反擊的釋放。不用“大場面的審判”“大規模的看押”,是“妙筆”。
《紐倫堡審判》世界聞名,它是屬于審判體系的,但它對于個體的觸動,是“表面”的,沒有快感。
《東京審判》更像是“國際各種勢力的一場大戲”,充斥了各種交易,“日本天皇體制”得以保留,731臭名昭著的元兇石井四郎也平安無事。
《無名》中,不妨稱之為“盥洗室終審”,它又不是“私刑”,沒有任何所謂折磨,就是“改變侵略者命運走向”,它的臺詞,不是審判士兵,不是審判將軍,不是“追究殺了幾個人”,不是“核實是不是制造了屠殺慘案”,它是“給予一個侵略性國家的終極審判詞”,審判一個國家的“本性”(這種手法,有如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對于書中人物的判詞)。不用大場面的法庭,不用合法合規的理性,它就是要給“屬于每一個個體,屬于每一個感性的被侵略的平凡個體”以痛快淋漓的爽感??赡苷鎸崥v史中還沒存在過,但要說絕對實現不了,也沒有絕對的理由。它就是“給電影藝術的正義一個屬于自己的交代”。
“盥洗室終審”和太多的“刺殺”并不相同,它不是復仇,或者“掐滅一個引子”,它是“以英雄個體的名義審判一個國家”,具有“非同凡響的象征”。
它就是靈光乍現,神來之筆,又合乎全篇布局。在戰爭題材領域,《無名》其藝術性、突破性、稀缺性應與《西線無戰事》《辛德勒的名單》并列。
《無名》還展示了“生命不可承受的來不及等到真相的到來”之殘酷,葉秘書的未婚妻被殺害,就是人生挽回不了的遺憾。它極其不圓滿,卻又藝術地超越了“幾乎所有戰爭影片對情節的設計”。歷史的真實,有時不就是這個樣子嗎,誰規定一定要給你真相,誰又能保證你一定等得來真相,和著血,吞下去,使命還在,還得前行。
《無名》之前,戰爭結束了,就是結束了,不是展示勝利者的疲憊,可以回家了。就是展示荒蕪的土地,流離的背影,是戰爭的創傷。但是,沒有任何電影用“極其藝術的場景、和語言對侵略發出質問、發出靈魂的拷問”,有不少電影是考慮到了,但那幾乎就是口號式的,或者總結式的,缺乏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稛o名》實現了巨大突破,“盥洗室終審”是對一個侵略性國家的深深質問,是對一臺戰爭機器的靈魂審問。
從《西線無戰事》的“戰爭無情”到《辛德勒的名單》的“悲憫生命”,再到《無名》的“展示侵略貪婪的策源”,對于“一戰”和“二戰”,西方和東方形成了閉環。
由此,個人認為《無名》應該被認為是“世界戰爭電影史上,《西線無戰事》《辛德勒的名單》之后,第3個里程碑作品”。
如果從“絕望、壓抑到光明”的電影色彩分為10分,其他所有戰爭題材最后落點不超過7分,《無名》可以達到9分,這是它最突出的,最耀眼的。
世界關注中國電影,不能只關注所謂的小資情調,所謂的光影手法,不能只關注區域性的落后,也不能只關注戰爭下的離散,更應該關注“中國人始終擊不垮的精神”,中華文明5000年未斷流,為什么,《無名》給出了答案,它就在“日本渡部將軍最后面對的臺詞里”,那是中國人的脊梁,是中國的生生不息。
想知道為什么經歷100年的世界性掠奪,又面臨“民族生存危機”,中國卻能反敗為勝,從此走向勝利,就看《無名》,看“無名的每一個隱姓埋名的人”、“無名的每一個就此為國死去的人”。
《無名》絕不是一部所謂的“諜戰片”?!稛o名》并不是描述如何取得勝利,它是“審判侵略者”的節奏,電影中段的“飯局”上,梁朝偉毫無顧忌地說“不管你們是什么派,對于我們來說,你們都是戰爭罪犯”,這不就是“赤裸裸的審判詞”嗎?除了“電影標題”本身就是審判的以外,世界電影史從來沒有1部電影有這種氣勢,在戰場上、在社會層面,這種帶有審判的說法很常見。但是,在這種“外交屬性的場合”,勝敗未完全見分曉,99%都會采用理性、克制、便于收場的外交用語。這種面對面的審判氣勢,極其罕見。
【要看一個勝利者如何判決一臺發動侵略戰爭的機器,就要看《無名》】
這才是《無名》準確的定位。用中國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來形容,制片人和程耳導演當時也許也是如此。
《無名》有缺點,但瑕不掩瑜。“非線性敘事”是觀眾感嘆的地方,欣賞者非常叫好,不欣賞者很是排斥。但有很多人評論說《無名》后勁不小,有如紅酒,越看越有味道,電影公映時,受某些輿論影響,產生偏見,網絡上線后,抱著隨便看看的想法去觀看,沒想到是如此的精品。
其實,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話,換個概念,“非線性敘事”就相當于“留白”,給人留下“想象,和代入的空間”。
希望世界能加深對《無名》的理解,認識到《無名》的獨特,珍惜《無名》前所未有的藝術價值。
僅以此文,致敬反侵略、審判戰爭機器的電影《無名》,希望中國不負《無名》,希望世界的未來不負過去的“無名”。
(中國詩歌學會,香港詩人聯盟,沈宥鈞)